近日,和朋友聊起近年来颇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校园霸凌问题,大家莫衷一是。有人觉得学生在校园受到欺负,学校是第一责任人,有人认为得有法律对霸凌行为进行严惩,还有人认为重点在于家长应加强对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。

每当看到霸凌事件披露,除了气愤和叹惜,更多的还有担忧。那些本应把精力聚焦在学业上的青少年,为何会被暴力环绕?无论是使用暴力,还是暴力所向,都像疾风骤雨摧残着向阳的花朵,令人痛惜。当前,对于情感教育、道德风尚、人际关系的培养仍是薄弱环节。尽快治理校园暴力,应强化德育、情感、团体意识的培养,让校园生活中充盈更多的友善。

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倡导、传承和弘扬。如今,友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,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。

友善从字面上很好理解,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,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。有的人对他人不能以诚相待,相互指责猜疑,彼此缺乏应有的信任;有的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便恶语相向,甚至大打出手;有的人冷若冰霜,在交往中对他人缺乏最起码的尊重;有的人缺乏同情心,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无动于衷……虽然从总体上看社会生活在向好向善,但类似的个案的确也存在。

友善的前提是要有坦荡的胸怀。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待人接物,都能以宽容的态度应对,少些抱怨和泄愤,不斤斤计较,拥有海纳百川的人格魅力。

而对于青年来说,友善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,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,更要具备社会公德。以豁达友好的心态与人交往,别人就会感到你有亲和力,从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;有乐善好施的品德,无私奉献,不求回报,他人就会感到温暖,对你产生信任;充分理解、尊重、体谅他人,能够换位思考,别人就会感到你是值得尊敬的人。

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只要人与人之间能以仁爱之心相待,又有共同的美好志向,实现和睦相处并不难。友善应从每个人自身做起,从一点一滴做起。少些偏激急躁,多些宽容友善,学会用美德滋养心灵,方能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。
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8年04月17日 19 版)